近几年里,建筑陶瓷行业正面临一轮艰难的渠道与终端转型。
非常典型的变化是,围绕渠道资源、新流量、新消费群体的争夺,竞争大幅度升级。缺乏过硬的本领与系统竞争能力,很容易败下阵来。
而且主阵地出现了分化,上亿90后消费群体的出现,带动市场偏好驶入了新的轨道。
这轮转型升级,从几年前就已开始,趁势而上的品牌里,既有锐意进取的龙头大咖,比如东鹏、诺贝尔等,也有跨界而来的硬核实力派选手。
比如白兔瓷砖,在外墙砖和马赛克的品类领跑者基础上,切入墙地砖领域,力图打造一家受新消费群体喜爱的潮流品牌。
近日,该公司湖南生产基地的首条数字化绿色智能地砖生产线正式点火,进一步增强产能优势。
千亿级的陶瓷市场,已处于浪潮奔涌的新浩荡时代。
渠道终端交锋的大棋局
以渠道、终端为核心的舞台,正打开激动人心的壮观图景。
我们分两条线来看,一是渠道结构的重建与新流量渠道的开发;二是终端业态调整、门店改造与服务的升级。
近几年来,渠道一直处于调整中。早期的时候,门店零售+工程渠道基本上就足以指点江山。后来的变化是,零售与工程进一步细分,流量走向多中心化。
以零售为例,门店、异业、社群、电商、直播、设计师等形成了一盘更大的棋,当然更难下。而工程渠道里,精装房配套占比持续上升,成为战略级客源。
值得关注的是,装修公司的截流能力增强,尤其是各个地方成长起了一批头部装企,并且成功打开整装业务的局面,大面积拦截了瓷砖等建材的流量。
怎么办?留给经销商的出路只有三条,要么自己增强主动引流能力,跑到装修公司前面把客户抓到手里;要么品牌粘性足够强,客户指定要求使用特定品牌;要么跟优质装修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。
再者,受精装房市场崛起的驱动,工程经销商成了一支独立的渠道力量。
不少建筑陶瓷企业都在招募与培养工程经销商,既有零售经销商跨界工程领域,同时做零售与工程;也有独立的工程经销商。
以白兔瓷砖为例,其经销商就分成区域总经销商、区域工程特约经销商两种,并且对部分市场提供工程项目的保护。
来自调研显示,部分陶瓷经销商的营收来源呈现多元化,门店占30%,装修公司占15%,异业及小区主动营销等占到15%,工程占20%,设计师占10%,线上占10%。
而部分经营进口或高端陶瓷品牌的经销商,设计师甚至贡献三成以上的流量。
一些实力比较强的头部经销商,早已布局全渠道的打法,甚至已经建立起全渠道结构。
这就形成了另一个局面,大商纵横,占据最主要的市场份额;腰部商家还有一线生存空间,而尾部商家,没有大杀技,很难逆袭。
在正在展开的渠道变局里,我们发现了两种战略选择:
一是多品类业态融合型的渠道打法,不仅经营陶瓷,同时经营其他品类,力图形成空间或套餐方案,深挖客户需求,实现联单销售,做大客单值,比如定制家居+陶瓷、陶瓷+木门+地板等,同时经营两个及以上品类、代理两个及以上品牌的渠道商,逐渐增长。
二是服务型打法,重点在送装、售后保养、感动服务等细节上做足功课,借助口碑力量扩大老客户规模,进而获得转介绍、复购等,筑牢竞争城堡。
甚至有可能建立起能力较强的师傅团队,再向行业输出以瓷砖铺装为核心的家居服务,寻找新的增长通道。
终端升级同样处于关键的探索期,至少有三条线:
一是同步于家居审美偏好的变化与新潮流,进行门店风格与氛围的塑造;从道具、色彩、装置、文案、造型等入手,力图打造网红店,吸引客户关注与打卡的兴趣。
以今年活跃在一线的白兔瓷砖为例,重点聚焦于终端门店打造,根据年轻化的审美潮流,重塑门店体验氛围与标准化建设,将门店的物理空间提升为撬动市场的抓手。